欢迎来到时讯视界

时讯视界

“非遗”迎新年!这些是只属于梅州人的“老味道”

时间:2024-12-28 05:53:52 出处:焦点阅读(143)

百节年为首,非遗作为特别的迎新“非遗”,春节蕴含着丰富的属于九游文化内涵,是梅州中华民族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也是老味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衍生息的摇篮。早在2006年,非遗春节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迎新

当崇尚传统文化的属于世界客都梅州遇上新春佳节,藏于年味年俗中的梅州客家非遗文化纷纷将春节的氛围感“拉满”,回忆里的老味“老味道”变得温暖又鲜活,形成独属于梅州人的非遗春节记忆。

品年味

“煎炸”出来的团圆红火

“年味,唯爱这触手可及的属于人间烟火。”这是梅州九游临近春节前,市民杨苑东在朋友圈写下的老味一句话,与文案搭配的还有她正在制作腊肉和炸馓子的图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份独特年味的满满喜爱。

“逢年过节做好事,客家人家家户户都会做些酥香可口的传统小吃,如煎圆、馓子、炸芋圆、南瓜圆等,一般年前就开始张罗,煎炸好后用瓶罐收藏好,在整个新春佳节享用。”《客家非遗》执行主编廖君说,在旧时客家人眼里,“见到煎圆才像过年”,意思是起油锅炸东西才算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客家煎炸小食被列入梅江区县级非遗代表

色泽金黄的炸煎圆、酥脆咸香的炸馓子、油而不腻的炸芋圆……在梅州客家人的过年习俗里,总是少不了这些客家煎炸小食,因为它们寓意着来年的生活红红火火、甜甜蜜蜜。2014年,客家煎炸小食被列入梅江区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农历虎年春节将至,记者走进梅城江北老街看到,市民们拎着大包小包穿梭在街道中,许多店铺支着油锅炸着各种小吃,大街小巷都弥漫着几代人熟悉的年味。正在选购梅州传统小吃的市民钟小姐笑着说:“梅州人过年不吃煎圆、馓子和芋圆这些传统小吃,就好像没有过年一样,这就是小时候最正宗的年味。”

位于油罗街的油罗后厂已经开了40多年,是不少梅州人儿时记忆中的年味“打卡地”。“临近春节,不仅实体店面销售量增加,也有不少新老顾客通过微信发来订单。虽然有些客家乡亲因为疫情原因不回来过年,但这份属于家乡的年味依然是他们的‘心头爱’。”店主谢迅告诉记者。

寻年俗

一场有“仪式感”的盛宴

客家人的大年三十,是热闹且有仪式感的。记忆中,大伙会一早起床,用糯米粉煮成浆糊,忙着贴春联、贴窗花、贴门神。有些人也会穿新衣,敲铜锣,带着三牲斋果,去祠堂祭祖,祈求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灯笼、对联、虎年饰品等商品受市民热捧。

对于梅州人来说,年俗是过年这个盛大仪式的载体,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副春联一份年味,一个福字一份吉祥。春节前夕,记者在梅城江北老街的众多节日用品售卖点看到,春联、红包袋、中国结、福字等年货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寓意吉祥的虎年挂件、象征红火生活的灯笼等也被商家挂到了摊位的醒目位置。

市民在梅城江北老街选购传统小吃。

“元旦假期一结束,大家就开始有意识地购买年货了,现在距离春节不到一周的时间,人流量、销售量都是日日增加,灯笼、对联、虎年饰品等商品尤其受到市民的热捧,过年的气氛越来越足了。”萍萍喜庆用品店老板何良发说。无独有偶,在另一家写字店门口,店主黄均标正对照着顾客订货单的要求内容在红纸上写对联,遒劲的金色字体跃然纸上、煞是好看。黄均标告诉记者:“近段时间以来,每天平均要写100多副对联,忙得不亦乐乎。”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梅州不同的区县庆祝春节的方式各不相同,许多传统民俗也都被列入梅州市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单中。例如,兴宁的上灯习俗;丰顺的龙舞(埔寨火龙);五华的下坝迎灯;大埔的百侯龙珠灯;梅江区的客家传统春节习俗等,这些民俗活动让梅州的春节增添满满的“氛围感”。

丰顺埔寨烧火龙蔚为壮观,吸引各地游人前来观看。(资料图 吴腾江摄)

春节将至,埔寨火龙传承人张自进正为即将到来的春节演出做着准备。“小的时候,每到春节前一个月,大人们都在祠堂里扎火龙,孩子们则在各式各样的火龙中捉迷藏,共同盼着火龙表演的到来。这两年受疫情影响,我们暂停了烧火龙,但是在丰顺县大宝山温泉旅游度假区的火龙剧场,埔寨火龙有了新的演绎方式,希望努力将这份节日的情感一直延续下去。”张自进说。

文/梅州日报记者:赖运香

图/梅州日报记者:林翔

编辑:李子莹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