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12 19:30:10 出处:休闲阅读(143)
上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核心提示
2010年至目前,水土山治水惠雨城区共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31个,保持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润雨j9审批率、城治实施率均达到100%。民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水土山治水惠
雨水下山,保持必须经过树冠和冠下的润雨植被、排水沟、城治溪沟谷坊“三道关”,民生形成一缓再缓,水土山治水惠一蓄再蓄,保持一拦再拦的润雨多道防线,对防洪减灾发挥了重大作用,城治同时也提高了林木的民生成活率、保存率。治理区流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j9农业生产条件也明显改善。
编制的实施规划,把水土流失治理与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布设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并注重集中连片、成规模综合治理,通过栽植水保林、经济林等植物措施以及坡面水系、沟道治理为主的工程措施和补植封禁为主的封育措施,构成综合防护体系。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源。
治理好江河源头水土流失,关系到全市生态立市战略实施。今年以来,雨城区水务局认真履行《水土保持法》赋予的职责,围绕全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落实,强化水土保持执法检查,深化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储备,有力地推动了《水土保持法》的贯彻实施,在“生态立市”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预防监督落到实处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土流失正日益成为保护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了将新《水土保持法》“三同时”制度落到实处,雨城区水务局按照制定的监督执法工作方案和上级部门每年的督查工作任务,采取水土保持监督人员按辖区分片负责,各科室紧密配合的方式,对在建项目、水土保持监理监测工作、工程后续设计等内容开展全程跟踪执法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严格按照批复的方案落实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加强项目施工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同时与环保、防汛等部门联合,每年定期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执法检查,有效促进水土保持工作全面、深入地开展,较好地控制和减少了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大力抓好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实施及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2010年至目前,雨城区共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31个,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审批率、实施率均达到100%。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
生态建设惠泽民生
沿着新修的水泥公路,走进上里镇七家村,只见山上山下,鸟语花香;房前屋后,山清水秀;一眼望去,满目葱茏。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开路,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才有了今天的这幅美景。”雨城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雨城区争取到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实施上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2011年,项目开工建设;今年初,项目建成并通过初步验收。其中重点是七家村一组的“坡改梯”工程。该工程结束了“三天太阳就干旱,一场小雨就冲完”的历史。“坡改梯”工程实施的同时,经济林和水保林项目也及时开建。
如今的七家村,一个个排列有序的抗旱防洪蓄水池和一条条四通八达的田间水泥便道,成为高产景观田园。满山的排灌沟,形成纵横交错的坡面水网。雨水下山,必须经过树冠和冠下的植被、排水沟、溪沟谷坊“三道关”,形成一缓再缓,一蓄再蓄,一拦再拦的多道防线,对防洪减灾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林木的成活率、保存率。治理区流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农业生产条件也明显改善。700多亩新建茶园,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1800多亩水保林成了生态环境的“保障林”。治理区初步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粮增产、人变富”的目标,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
储备项目加强治理
今年,雨城区被列为2013至2017年度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县(区),实施规划已经通过省水保局的初审,并上报至国家水利部批复。该项目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手段,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地方特色产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按照计划,雨城区精心调研符合条件的小流域,最终确定青衣江、陇西河流域为项目区。编制的实施规划,把水土流失治理与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布设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并注重集中连片、成规模综合治理,通过栽植水保林、经济林等植物措施以及坡面水系、沟道治理为主的工程措施和补植封禁为主的封育措施构成综合防护体系。采取封禁、抚育与治理相结合的方式,以恢复和提高林草植被覆盖度,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5年建设,项目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7%以上,农村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实习记者 马力
上一篇: 2024年国家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40.8亿人
下一篇: 河源一小轿车与大货车发生碰撞事故,警方通报:造成1死2伤